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团队揭示帕金森病快动眼睡眠障碍颅内脑电—肌电耦合新机制

科研进展 | 2024-05-26 | 浏览次数:130
来源地址:http://news.ccmu.edu.cn/syyw_12977/8dfd508c899c4fc0908b4939bea2b89a.htm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张建国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发表题为“Contribution of basal ganglia activity to REM sleep disorder in 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记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肌张力障碍患者快速动眼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REM)颅内基底节区电生理和同步可穿戴外周肌电信号,首次发现REM期睡眠异常颅内脑电—肌电耦合是PD患者快动眼睡眠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的电生理标志物,其可作为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睡眠障碍的电生理新靶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尹子霄博士和袁天朔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张建国教授为通讯作者。

RBD是一种发生于REM期睡眠的异态睡眠,是PD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也是PD发生的重要早期指征。目前对于PD患者为何会出现RBD缺乏机制上的解释。此外,药物和现有的脑深部电刺激疗法难以有效控制PD患者RBD症状。近年的研究显示,基底节区异常电活动可能对PD患者中RBD的出现有重要提示意义,然而该异常电活动与外周肌电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其指导RBD的临床治疗等重要问题尚不明确。

张建国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脑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张建国教授团队在28名接受DBS电极植入的PD患者中同步记录了REM睡眠期基底节神经电活动和外周可穿戴肌电信号,并将结果与作为对照组的12名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D患者在REM睡眠期出现异常升高的基底节β活动;该异常β活动约200 ms领先于RBD运动时的肌肉放电,并在空间上定位于最佳刺激触点位置。进一步耦合分析显示,增强的颅内脑电—肌电耦合是PD中RBD症状严重程度的显著电生理靶标,通过DBS中断该异常耦合有望为PD中RBD症状的治疗开辟全新的视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PD患者在出现RBD时表现出异常升高的颅内脑电—肌电耦合、并在空间上定位于最佳刺激触点位置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30033,81870888)、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临床医学发展专项—“扬帆计划”(ZLRK202313)等项目支持。

张建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兼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主任、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神经调控治疗脑功能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主持推动脑起搏器国产化的临床验证,为我国有源性植入脑起搏器的研发和临床推广做出了贡献。主持科技部、国自然重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近5年在《JAMA 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NNP》《Brain》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150余篇。曾先后带领团队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说明:本页内容来自互联网搜索引擎自动搜索发布,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浏览,如果您不希望您的管理页面被本站索引发布,请联系我们。

推荐动态

科研狗©2015-2024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