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德岭/贾旺教授团队《Adv Sci》阐述用于人体医疗器械全寿命监测的NIR-II固态成像技术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德岭/贾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在《Adv Sci》上发表题为“Clinically Translatable Solid-State Dye for NIR-II Imaging of Medical Devices”的研究论文。
2023-11-30

清华大学方显杨/陈春来研究组合作揭示翻译调控型T-box核糖开关折叠与tRNA识别耦联的结构与动态机制

T-box核糖开关是一类位于革兰氏阳性细菌mRNA的 5’非翻译区的顺式作用RNA元件。革兰氏阳性菌是一大类包括可引起结核病、坏疽、肉毒中毒、炭疽热、心脏内壁炎症和其他疾病的病原体。T-box核糖开关长度通常在300核苷酸以下,可分为适配体结构域和表达平台结构域。T-box核糖开关通过其适配体结构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tRNA并感知其3’末端的氨酰化状态,引发下游RNA元件构象状态的转变进而在翻
2023-11-21

复旦大学罗小金课题组合作揭示RNA结合蛋白复合物RBP-A-J-K调控水稻粒重和粒形的分子机制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粒型和粒重作为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焦点。RNA 结合蛋白(RBPs)是转录后调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对复杂性状的调控作用仍然未知。
2023-11-21

Cell Stem Cell | 复旦大学杨力课题组与合作者建立基于变形式碱基编辑器治疗β-血红蛋白病新策略

 β-血红蛋白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类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主要包括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和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正常成人血红蛋白HbA(adult hemoglobin, α2β2)是由两条α-珠蛋白链(α-globin chain)和两条β-珠蛋白链(β-globin chain)组成的四聚体。β-血红蛋白病因HBB基因的遗传突变,导致β-珠蛋白
2023-11-21

CURR OPIN INSECT SCI∣北京大学张蔚课题组受邀撰写综述揭示蝶翅花纹的演化创新模式

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学家不断尝试从演化的视角理解,自然界中如此巨大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物构造是怎样形成的。蝴蝶的翅承担着重要而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是研究表型多样性遗传和演化机制的经典体系。 2023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蔚课题组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Insect Science发表题为“The diversificati
2023-11-21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北京大学王忆平课题组在创建稳定高效联合固氮系统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生产向农田施用大量的工业氮肥可提高其产量。但只有30-50%的工业氮肥可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造成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环境等问题。大量工业氮肥也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产生了更多的氧化亚氮(N2O)。氧化亚氮可致人予心脏病,其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因此,工业氮肥的大量施用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3-11-20

复旦大学王勇翔/袁正宏团队发现抑制乙肝表面抗原分泌的新策略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在持续抑制乙肝表抗原分泌和持续降低血循环中的乙肝表面抗原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of HBV envelope proteins inhibit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ecretion”为题在线发
2023-11-20

eLife | 服部素之团队合作揭示拮抗剂对P2X7受体的正构抑制机制

P2X受体是细胞外ATP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P2X受体由七种亚型P2X1-7组成,在大多数组织中以同源或异源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其中P2X7受体会与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结合并相互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希望的治疗靶点。P2X7的慢性激活是许多健康问题的关键,但由于对其抑制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一直缺乏有效的拮
2023-11-18

JCI | 王嘉东团队揭示BRCA2缺陷肿瘤细胞的演化适应性机制,并提出潜在的肿瘤治疗合成致死策略

2023年11月7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王嘉东团队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P2A inhibition causes synthetic lethality in BRCA2-mutated prostate cancer models via reactivating spindle assembl
2023-11-17

北京大学时杰教授团队揭示药物成瘾潜伏心理渴求新机制

药物成瘾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据2023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全球有2.96亿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其中3950万人患有药物使用障碍。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其最为核心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戒断后长期存在的心理渴求以及由此导致的复吸行为。药物戒断后,线索诱导的心理渴求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药物成瘾的潜伏心理渴求,如何干预并消除潜伏心理渴求是成瘾治疗的关键和难点。
2023-11-17

北京大学孔炜/付毅/姜长涛团队合作发现血小板神经酰胺代谢在不影响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情况下参与调控血小板介导的炎症反应

2023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孔炜教授、付毅研究员和姜长涛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 “Alkaline Ceramidase 1-mediated Platelet Ceramide Catabolism Mitigates Vascular Inflammation and Abdom
2023-11-17

循环顶刊 | 复旦大学兰峰和王永明团队采用碱基编辑技术治疗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是一种心室复极化异常导致心律失常的疾病,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不予治疗的患者10年死亡率可达50%。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或相关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心脏离子通道病。最常见的突变发生在KCNQ1、KCNH2和SCN5A基因上,分别导致LQT1、LQT2和LQT3三种类型的长QT综合征。ß-阻滞剂是治疗LQTS的
2023-11-17

PNAS | 北京大学郭强、杨竞课题组合作阐释粒细胞细胞核分叶的全新分子机制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机体内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病原清除、损伤修复、癌症等病理过程。粒细胞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严重感染、组织损伤、免疫紊乱等严重后果。正因如此,深入理解粒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有着关键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粒细胞具有区别于其它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的重要特征,其细胞核展现出明显的分叶现象(nuclear segment
2023-11-21

PNAS | 同济大学毛志勇/魏珂团队揭示儿童早衰症小鼠DNA修复缺陷导致心肌萎缩发生的分子机制并提供潜在干预对策

儿童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HGPS)是一种罕见的衰老加速疾病,患者平均寿命约14.5年,心血管疾病是其致死的最主要原因[1, 2]。然而,儿童早衰症患者心脏的病变机制还不明确,当前也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许多研究表明:DNA损伤积累与衰老发生关系密切。与其他早衰症类似,HGPS患者细胞存在明显的基因组不稳定特征
2023-11-22

Nature Communications|张毅教授团队在植物纤维素合酶胞内转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之一,不仅决定着植物细胞的形状,而且在保护细胞、调控细胞粘附和细胞增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由纤维素合酶 (Cellulose synthase,CesA) 在细胞质膜表面合成。CesA在内质网合成后转运到高尔基体中,进一步组装成为纤维素合酶复合体 (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 CSC),最终CSC转运
    20

深度探索MT1E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Diabetes Care发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韩学尧团队最新成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尽管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许多方面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2023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韩学尧团队最新研究成果“Rare Variant in Metallothionein 1E Increases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Popul
2023-11-15

Nat Commun| 周玉峰团队揭示m6A修饰在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中调控巨噬细胞稳态的新机制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有2.62亿人罹患哮喘,造成45.5万人死亡。我国20岁以上成人哮喘患病率4.2%,患者总数达4570万。哮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来自屋内尘螨、蟑螂和带毛宠物的过敏原是其最常见的室内诱因。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
2023-11-15

《Advanced Science》封面(Back Cover)文章:陆建峰课题组首次揭示FOXA2在人类血清素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并提高人类多能干细胞向血清素神经元定向编程的效率

2023年11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陆建峰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科学研究在国际材料科学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题为《Uncovering the role of FOXA2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rotonin Neurons》的研究文章:首次阐明了转录因子FOXA2
2023-11-15

Nucleic Acids Res | 同济大学曹志伟/唐凯临团队发布代谢物介导的细胞通讯数据库MACC

细胞间通讯在维持正常生物功能、协调细胞器官和生理系统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的细胞通讯介质通常包括受体配体系统,以及代谢产物。代谢物通过物质交换(如渗透、转运和细胞外囊泡)与细胞相互作用,在微环境、肿瘤浸润和免疫疗法等热点研究领域中扮演关键作用。尽管已经有多个知名数据库提供了受体-配体介导的细胞相互作用信息,如CellTalkDB、CellPhoneDB和CellChat等,目前还没有关于代
2023-11-15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颉伟组揭示哺乳动物基因组激活到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转换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生命起始于终末分化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过程形成一个全能性的受精卵。受精卵最初处于全基因组转录沉默状态。不同哺乳动物经过一或几轮细胞分裂后,受精卵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录事件称为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ZGA)。ZGA发生后,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出现第一次谱系分化从而形成内细胞团(ICM)和外胚层(TE)。ICM随后发育形成具有Nanog表达的外胚
2023-11-14
科研狗©2015-2023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