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团队《Nat Commun》揭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颅内电生理机制

科研进展 | 2023-10-09 | 浏览次数:219
来源地址:http://news.ccmu.edu.cn/syyw_12977/5816b85f6e3f46fd97d3b123588c6e17.htm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张建国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Nat Commun》发表题为《Pathological pallidal beta activ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is sustained during sleep and associated with sleep disturb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记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睡眠期颅内电生理信号,首次发现基底节β震荡是PD患者睡眠障碍的电生理标志物。该电生理标志物可被闭环脑深部电刺激算法所识别,为开发用于改善/增强睡眠的临床脑机接口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尹子霄博士为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末位通讯)、德国Charité医学院Wolf-Julian Neuman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睡眠障碍在PD中非常普遍,多数PD患者就诊时抱怨“睡不着、容易醒、梦中喊叫”。目前对于PD患者为何会出现睡眠障碍缺乏机制上的解释。此外,药物和传统脑深部电刺激疗法难以有效控制PD睡眠症状。近年来,利用颅内神经电活动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新型闭环脑深部电刺激(adaptive deep brain stimulation,aDBS)有望通过高时空精度的电刺激干预睡眠周期、改善睡眠障碍,然而其在PD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尚缺乏依据。

针对这一问题,张建国教授团队在12名接受DBS电极植入的PD患者中同步记录了多导睡眠图和苍白球核团神经电活动,并将结果与作为对照组的20名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D患者睡眠期β震荡较清醒期降低,但与肌张力障碍患者相比,PD患者在清醒、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中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β活动。β活动的增强可归因于β爆发持续时间的延长,并在空间上定位于最佳刺激触点位置。非快速眼动睡眠的β震荡强度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相关,因此,β震荡可能是PD睡眠障碍治疗的关键。进一步模拟分析表明,传统的aDBS系统只会在6.47%的非快速眼动和30.33%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中启动刺激,通过设计靶向不同睡眠阶段β震荡活动水平的闭环电刺激系统,该研究有望为PD睡眠障碍及睡眠相关症状如痴呆、抑郁的治疗开辟新的视野。

帕金森病患者在清醒、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中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苍白球β活动、并在空间上定位于最佳刺激触点位置

该研究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830033,61761166004)、欧洲研究协会启动基金(101077060)、德国研究基金会(424778381)、德国联邦教育及科研部基金(FKZ01GQ1802)、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0888,82201634)、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5300)和灵北基金会(R336-2020-1035)等项目支持。

张建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兼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主任。专注探索脑功能性疾病30余年,率先应用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开启了神经调控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序幕,建立首个国家级神经调控多学科诊疗体系和平台,组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主持推动脑起搏器国产化的临床验证,为我国有源性植入器材的临床推广做出突出贡献。曾先后带领团队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近五年在《JAMA 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Brain》等杂志共发表SCI 论文110余篇,撰写专著6部、指南及专家共识8部,其中1部被纳入国际指南规范。

说明:本页内容来自互联网搜索引擎自动搜索发布,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浏览,如果您不希望您的管理页面被本站索引发布,请联系我们。

推荐动态

科研狗©2015-2024 科研好助手,京ICP备20005780号-1 建议意见

服务热线

178 0020 3020

微信服务号